一般PDM项目实施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,详见表1。数据整理需要待业务管理方案和数据整理方案确认之后才可以开展,避免因为方案调整引起返工问题。
表1 PDM实施阶段概述
实施PDM过程中,企业自然是希望将尽可能多的数据纳入PDM管理。数据整理越充分对于PDM上线推广使用自然是越好,但是并非是越全越好,比如超出PDM本身业务管理范畴的数据是不建议进入的。根据项目实施经验,以下数据是在PDM上线使用前建议需要整理的数据。
(1)企业使用公共基础数据,如标准件、外购件、通用件、专用件、公共知识库等;
(2)企业运行所必须的基础历史产品数据;
(3)企业正在研发的过程数据。
一般地,数据整理是PDM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量最大、周期最长的任务。数据整理工作的主体力量是甲方(乙方一般是承担技术支持的职能),而大部分企业的数据整理人员为兼职。因此,要想确保数据整理工作不拖期,必须在数据整理工作开始之前做好充分的数据整理计划,将计划、交付、周期、直接责任人、具体工作者等逐一落实细化。制定好数据整理计划之后,建议甲乙双方的项目负责人共同向项目组高层领导汇报,并得到高层领导的口头或书面认可。PDM实施本来就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管理推进型项目,因此这种认可对双方的项目经理推动项目都是有好处的。
只有PDM生产系统数据保质、保量、按时整理完毕,PDM系统才具备正常运行的前提。
PDM实施,数据先行;数据整理,规则先行。PDM是产品数据管理系统,其核心管理对象是研发、工艺等技术体系的产出物(如图档、文档、零部件等)。常见的产品、工艺制作工具有2D MCAD(如AutoCAD、CAXA等)、3D MCAD(如SolidWorks、Creo、NX、Solidage等)、ECAD(如Mentor、Eplan、Altium等)工艺文档制作工具(如Offcie、AutoCAD等)。PDM在管理图文档时候,一般需要对图文档设计工具集成,以实现设计、工艺数据的自动快捷检入。在这里,就涉及到图文档的模板问题。对于模板制作,这里以MCAD为例给出模板制作时需要考虑的两点注意事项。
(1)统一软件版本。PDM和MCAD版本都在不断更新,因此对其集成的设计、工艺工具软件的版本也是有要求的,特别是定制开发的内容更需要注意。
(2)充分考虑统一模板集成参数。包括3D属性参数、2D属性参数,3D和2D之间的映射及其他。
进行数据整理过程中一般都会面对历史数据和在研数据的问题,历史数据使用的设计工具版本不一定和最新的要求保持一致,因此历史也就无法通过集成接口将MCAD数据检入PDM系统。但是如果不将历史数据纳入PDM系统,可能由于数据整理不充分给PDM正式推广使用带来问题。根据项目实施经验,对于历史数据处理的建议如下:
(1)首先尽可能将历史数据通过一定的技术实现“初步整理并进入”,确保业务部门对PDM系统基本的搜索、查询、借用等需求。
(2)对于历史数据,未来需要变更或改进时,需要按照标准模板统一修改。
上游研发部门设计的某零部件在下游制造业务过程中有时是采购、有时是自制、有时是采购和自制两种业务需求并存。对于这类零部件的编码和MBOM构建问题,在实施PDM和ERP项目时一般有四种方案,详见表2。
表2 采购、自制业务解决方案
对于零部件设计,研发部门重点关注的是确保设计尺寸及性能;对于零部件加工和装配工艺,工艺部门关注的是确保工艺过程和结果,二者均不关注某个零件究竟是自制还是采购。事实上,关注这项内容的是企业的生产管理相关部门。生产管理部门根据企业的产能决定某零部件是采购还是自制,或者是折中处理(如委外、代工、代购等)。PDM是产品数据管理系统,其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的设计、工艺部门,二者均为企业的技术体系,从物料管理角度分析,不管该件是自制还是外购,二者结果确实为相同内容,因此从PDM实施角度分析,建议选择方案4。
同一个零部件具有多个供应商,在企业采购管理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,类似上述分析的自制、采购问题,若将不同供应商供货物料使用不同编码进行管理,那么物料和BOM(特别是BOM)将呈指数型式增长。从技术角度讲,多供应商供来的货物也是可以被相互替代的,二者是没有区别,因此对于一般的多供应商管理,不建议在PDM、ERP中通过不同编码进行分区分管理。
以上是对“可替代供应商”进行的业务讨论,属于“非特指供应商”情况。如果有的客户或企业指定某产品的供应商,那么,这种情况就属于“特指供应商”。对于“特指供应商”的问题,则一般是要求从设计源头指定,并且要求下游部门必须按照指定的供应商进行制造。比如,某汽车主机厂指定汽车零配件厂商必须使用某厂家的轴承,对于这种情况,需要从设计源头进行区分编码和BOM,否则可能会给下游的管理带来一定问题。
表面上看,这种“特指供应商”的情况和上述零件的外购、自制业务场景类似,都是二选一的问题,外购或自制,指定或不指定,但是二者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一种可替代,一种不可被替代。对于多供应商管理问题,在PDM实施过程中,需要区分“特指”和“非特指”两种不同的业务场景,并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。
一般来说,实施PDM工艺模块的核心是制作基于MBOM结构的工艺路线,如装配路线、机加工路线、热处理路线等。工艺路线一般是由工序组成的,工序又可以细分到工步(一般企业实施PDM大部分细化到工序),与工序相关联的重要内容就是制造资源。所谓制造资源,就是与加工、制造过程相关的“人、机、料、法”等,也是在实施PDM工艺模块时需要整理的必须内容,这里讨论的问题就是制造资源的颗粒度问题。
工序指的是一项具体的工作内容,要想将这项工作做好一般需要投入工人、设备、加工的零部件并按照一定的操作指导方法完成。这里的工人指的就“人”,设备指的就是“机”,需要加工或装配零部件就是“料”,如何装配、加工等详细步骤方法指的就是“法”。那么,每道工序梳理的“人”、“机”、“料”、“法”的颗粒度如何?比如对于某工序所需的制造设备,是将某一台具体的设备和工序关联,还是将满足该道工序的某一类设备和工序进行关联?同样,其他制造资源的梳理也存在类似的问题。
假如某工序是焊接工序,对于这道工序所需的“人”是焊接工程师。对于这道工序来说,只要有焊接工程师来完成这道工序即可,工序本身并不关注完成该道工序的焊接工程师是张三还是李四。也就是说,对于制造资源中的“人”来说,工序关注的是具有相同的功能的“角色”,而不是具体的某个“人员”。同样对设备来说,工序关注的是能够完成该道工序的某设备,而无需具体的哪一台设备。是否对这类角色进行细分,比如将焊接工程师的“角色”按照“级别”、“单位”等细分,则根据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讨论确定。
本文通过具体的PDM实战经验,将PDM实施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数据整理问题归纳总结,并对于部分常见问题给出了建议解决方案。数据整理是每个PDM项目实施过程总都会遇到的工作,希望本文能够对企业、PDM实施商提供思路、拓展视野。
作者:赵长生(山东恒奔软件) 刘永军(山东易效信息) | 来源:e-works